贾建旭自上任上汽集团总裁以来,确实让人看到了上汽集团不小的变化,也逐步颠覆着大众对传统大国企的印象。当然,在大国企中肯定还隐藏着各种特有的顽疾,但这都不妨碍上汽集团的转变在慢慢发生着。正所谓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,时间会慢慢验证效果。
贾建旭上任伊始,就提出了“上汽要跪着做人”的说法。
这就是给上汽集团全体员工的当头棒喝,就是要让大家警醒起来,不能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躺平,不能狂妄自大,要正视自身的问题,行业老大的地位已经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易主了。在合资品牌主导的时代,上汽集团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战绩,但在合资衰退的时代,上汽已经从领导者变成了跟随者,上汽要从上至下重新端正态度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就明确了上汽集团的改革方向。
一是调整主攻方向,做大自主品牌;二是合资要协同共进;三是集团形成合力,全价值链降本。
尤其是第三点特别针对内部供应链企业,他说“你不是利润中心,是成本中心,是能力中心”,这就是要减少集团内耗,要打破部门墙,打破各自为政的本位主义,使上汽集团重新形成向心力。让集团各个子公司清晰认知,其存在对于集团的意义到底在哪里。
当然,改革是需要时间的,所以要短线、长线两手抓,这就体现了贾建旭务实的执行力。
在去年的年中会上,贾建旭直接点名各子公司的营销负责人,强调不要找借口、要敢于担责任、做事要有好结果;并指出要先提销量再降成本,先求生存再谋发展。随后,我们看到的就是上汽通用、上汽大众迅速推出“一口价”的优惠措施,立刻缓解了上汽集团下滑的趋势,也引起了众多品牌的跟进模仿,25年一口价都成了厂家的常规操作了。这执行力也呼应了贾建旭朋友圈的签名“只要干不死,就往死里干”的态度。
有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解决降本增效和激发企业活力。
企业最大的成本浪费其实并不是在那些看得见的地方,而往往都发生在沟通成本、试错成本和决策成本上,这些其实都是人的问题,25年开年伊始,贾建旭就大刀破斧的进行人事调整,不换思想就换人,一次性就调整了63位中高层管理者。
并且强调上汽要想打翻身仗,干部必须要年轻化。在最新任命的127名中层干部中,"85后"占比达68%,最年轻的产品总监仅29岁。更具突破性的是"火箭计划",选拔35岁以下青年人才直接进入战略委员会,已有14人参与集团级决策。
在如此的团队协同下,更高效且有活力的上汽集团值得期待。
在处理敏感问题上,也展示超高的政治智慧。
“灵魂论”是上汽集团绕不过去的话题,与华为的跨领域合作,进入合资2.0时代,确是改革必须要做的选择。细节不再赘述。华为与上汽的合作协议已经签署完成,贾建旭也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。
余承东也评价说,上汽对成本的管理能力,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,工作效率很高,完全不像一家国企,更像一家民企。
对于核心问题的认知上也展现了超强的洞察力。
合资的退坡,自主的崛起,此消彼长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哪里?合资时代是引入外资的车型,车型都是别人设计好的;电动化、智能化的自主品牌之所以崛起,是因为重新掌握了产品的定义权。上汽集团也确定了要从用户需求开始定义汽车的战略。
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。
贾建旭清晰的认知到“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‘单点突破’转向‘体系作战’,唯有聚合资源、穿透价值链,才能形成真正的护城河。”所以,贾建旭主动请缨兼任集团大乘用车事业群总经理,这也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承诺与担当。并提出要在55岁离开上汽,把机会留给年轻人,给自己留下了2555天来实现再造一个新上汽。
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思考。
贾健旭认为,今天的汽车市场竞争的确很激烈,但如果我们今天去跟随当下的领先企业是不会赢的,因为今天热卖的汽车产品都是人家昨天定义的。上汽必须站在领先企业的延长线上,打造上汽最强的护城河。
从媒体公开的信息中,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汽,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上汽到底做出怎样的成果。